加强预算管理(请问企业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其实加强预算管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请问企业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加强预算管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如何加

其实加强预算管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请问企业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加强预算管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
  2.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意见建议
  3. 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4. 请问企业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5.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五个

如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作用

全面预算中财务部门的作用是:1、牵头并组织该项工作的开展(全过程:编制、实施、控制、调整、分析、考核)2、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的制定3、预算定额、预算编制指导意见等的制定4、总预算(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的编制地位:所有部门都要参与,而财务部是核心和领头羊职能:组织、协调、管理

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意见建议

陕西财政云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今年初在全省全面上线,我县按照省厅的统一安排部署,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相关单位股室全力配合,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再接再厉,加快掌握已上线运行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块,为12月31日预算管理一体化核心业务全省上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是加快建立完善现代预算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预算制度改革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率先启动,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部署,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决算公开、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密集推出一系列预算管理改革举措,基本确立了现代预算制度主体框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决定再次强调了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

预算管理一体化以预算法和已经基本确立的现代预算制度框架为基础,着重在管理机制层面对各项制度进行系统集成。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将预算管理全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统一的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通过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动态反映和有效控制,为现代财政制度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二)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是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减税降费等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县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刚性依然不减,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诸多挑战。

为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预算支出要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同时,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决兜住“三保”底线,集中力量保障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实施。科学、规范、精细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切实增强财政应对复杂经济社会形势的能力。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实施以后,将大力提升经费保障能力,把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是统一各级财政预算数据标准的必然途径。

为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挖掘预算管理潜力、推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对财政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进程一是能有效推动基础信息管理,提高基础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更好地发挥基础信息价值;二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反馈整个预算管理流程的有效衔接促进了数据标准统一化的进程,由此增强了预算约束力度,提升了预算管理透明度;三是加强了上下级预算衔接,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衔接力度。客观上促进了财政部门对本地区各级次、各领域预算情况全面准确的了解,为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精准实施财政管理提供数据保障。

二、当前县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当前要清醒地认识到,预算管理改革工作,与政府的要求相比,与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比,与社会各界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一是预算管理不够全面综合。部分非财政性资金未纳入年初预算管理,实际执行中无法正常支出时,才申请预算调剂。同时,还存在部分单位自有收入未做申报

二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从以前年度预决算对比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年度预算编制的统筹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预算编制与下一年度工作计划、重大支出事项统筹考虑;预算单位财务部门凭经验来编制支出预算,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导致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不高。

三是支出标准体系不够健全。现行公用经费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体系还不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严重滞后,很多通用类项目缺乏有效的评审依据,导致支出预算编制科学性不高。

四是预算约束制度不够完善。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编制未能紧跟政府宏观政策方向,或与部门职能衔接不够,存在项目审核把关不严或拼凑项目等问题。同时,还存在预算调剂没有规范的程序,在项目之间、预算科目之间频繁调剂,有的将结转资金随意调剂使用,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度较弱。

五是预算管理在不同环节衔接力度不够。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环节缺乏衔接,预算执行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有待加强,无法为预算编制和预算调整调剂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单位预算项目与财政预算项目不衔接,财政不能准确掌握单位预算项目执行相关信息。预算安排与资产管理不够衔接,各级管理还不够细化,约束刚性尚未完全体现,执行中涉及资产配置的追加预算,尚未纳入资产配置审核范围,预算安排与单位资产实际情况仍存在脱节现象。

六是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树立。“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仍然存在。绩效管理主要以项目支出为主,财政政策绩效、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收入预算绩效管理还未涉及。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够充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相挂钩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绩效管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精准把握,全力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

(一)强化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资金管理机制

全面实施综合预算,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统筹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资预算以及政府债券的统筹衔接,强化预算统筹分配,打破预算安排“条块分割”的局面。二是单位资金与财政专户资金收支上线财政云预算管理流程。单位资金是指除政府预算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的资金。

(二)建立健全项目库管理模式,提高预算安排科学性

从2021年起,全省全面建立项目库管理模式,把项目库建设作为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和着力点。财政部门要树立起“先谋事后安排经费”的理念,坚持“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原则,夯实项目库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推动提取谋划项目,突出谋大局、谋全局、谋长远,确保财政资金投向的科学性。

(三)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提高预算项目编制的精准化

支出标准体系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一是要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定额标准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工资津补贴政策、事业单位改革、养老保险改革等进展情况,及时完善支出标准和补助政策,逐步将养老、医疗、住房等相关缴费支出事项纳入人员经费定额测算标准体系,保障好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二是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坚持急用先行,突出重点,针对涉及面广、易于标准化管理的公共场所租赁、物业管理等通用类项目,优先开展项目支出标准应用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四)实行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管理全流程一体化,强化资产预算约束

通过加强资产基础信息管理,将资产配置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业务环节进行有效衔接,建立财政资金形成实物资产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准确核算和动态反映资产配置、价值变动、存量等情况,逐步完整反映存量资产并加强存量资产信息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为强化资产约束、摸清资产家底提供基础支撑。

四、强化担当,扎实做好2021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部门预算编制位于预算管理流程的前端,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是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整个预算管理流程的成效。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编制好2021年部门预算意义重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立即启动预算编制工作,组织好、协调好新规范下的预算编制工作,分解任务,夯实责任,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算编报。要加强预算平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坚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不断压减一般性支出。要强化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积极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培训工作

预算管理一体化在预算管理理念和方式上有很多深刻的变化,需要开展广泛的培训,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指导和宣传。积极部署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培训工作,让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理念和要求深入人心,保证《规范》的贯彻落实。

(三)周密部署项目库财政云上线工作

要通过规范项目库管理实现细化预算编制,确保预算项目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鉴于项目储备的时效性,以及2021年预算编制在时间部署上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妥善安排前期谋划及项目储备事宜。

(四)精心筹备财政单位资金与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上线财政云

单位资金与财政专户管理资金2021年将上线财政云,同财政拨款一样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单位应将单位资金与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全部编入预算,包括当年资金收入和上年度资金结转结余。单位资金支出预算按照单位资金收入预算调整编制,原则上当年支出预算不得超过当年收入预算规模。

(五)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促进精准科学编制部门预算编制

要指导预算单位完整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凡是使用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以及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资金,采购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必须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应建立对应制约机制,未按要求编报政府采购预算的,不得组织政府采购活动,不得支付资金;预算单位在预算批复下达后,要尽早启动采购预算的执行,对迟迟不启动的部门和单位,财政应收回采购资金。

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是为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紧跟省厅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为不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贡献更大的力量!

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计划,接受监督原则

统一计划,接受监督,主要是指预算外资金的支出在宏观上要纳入国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在微观使用上也要坚持计划性,并接受国家财政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统一计划,接受监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现在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并不表示我们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计划,计划在一定范围内仍是必不可少的,宏观调控的计划性就必然要求资金分配要有计划,而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分配,所以同样要求实行计划。从另一方面说,预算外资金分散在千万个单位,数额又比较大,如果不加强计划指导,放任自流,就有可能会出现不仅发挥不了这部分资金的作用,而且会冲击国家宏观计划的问题。所以说,必须把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纳入统一的计划中去。

对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应该在保证合法的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仍属于各部门、各地方、备单位的前提下,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必要时方采用指令性计划,但必须注意指令性计划的使用范围,不得以“计划管理”为由,任意抽调、占用、侵犯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统一计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二)分类管理,综合平衡原则

预算外资金的设置有很多种类,比如说根据资金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企业及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按性质又可分为各类专项基金等,它们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定的用途,并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说,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必须坚持分类管理原则,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分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在微观范围内把资金管好用活,在宏观上就必须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提高宏观效益。综合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预算外资金自身的综合平衡,即属于内部结构的综合平衡,没有这个平衡,就看不出预算外资金总的规模,也无法衡量预算外资金总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说预算外资金同整个财政资金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没有这个平衡,就不容易正确估量预算外资金对整个财政分配的影响程度,也反映不出财政分配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及其产生的效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合平衡的目的在于:①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总规模在国家财政分配中的变化情况,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以及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等等。②反映预算外资金最终形成的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的总规模,同预算内的积累和消费基金的情况联系起来,两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得到较为真实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并据此来判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恰当。③反映预算外资金的综合效益,预算外资金自身的综合平衡和同整个财政资金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搞好了,预算外资金的综合效益也就是提高了。

(三)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一方面要纳入国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实行计划;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所以预算外资金的分配、管理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尊重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两方面必须紧密结合,不能是放任的,完全自由的市场调节,而是在计划管理的指导下实行市场调节,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时,国家就完全有必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请问企业如何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企业目标顺利实现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先从思想上企业应高度重视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首的领导组,财务、劳资、计划、生产、机电、供应等部门紧密配合,及时协调和沟通,充分参与预算制定,提升对全面预算的认识,财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思想上改变领导和员工的全面预算认识,为财务预算编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组织保障。一个企业的预算规划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度利润目标的实现、投资项目的安排、资金的运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等诸多方面。它可使企业决策者比较清晰地预见未来的经营情况,对各项业务作出预见性的安排和调整,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从预算体系的建设,预算管理的流程等方面设计详细的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从全方面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五个

(一)实施单位整体预算绩效管理。各单位要将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围绕单位职责和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树立业务和财务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绩效管理理念,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从运行成本、管理效率、履职效能、社会效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衡量本单位整体预算绩效。在年度绩效自评的基础上,原则上每五年为一周期开展单位整体绩效评价。

(二)开展转移支付绩效管理。部内有关司局要按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绩效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教育部参与管理的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工作,指导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工作。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转移支付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在年度绩效自评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选择重点转移支付政策和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三)优化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将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政策、项目全面纳入绩效管理,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对于绩效可以按年度衡量的政策和项目,应严格按照年度开展绩效自评等相关工作;对于实施周期较长的政策和项目,在年度绩效自评的基础上,应在实施周期内开展中期绩效评价。

对于根据国家规定由各单位统筹使用的项目,不单独开展项目绩效评价,但应纳入单位整体绩效评价。部内各司局负责对所管理的政策和项目牵头开展绩效管理相关工作。

(四)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各单位编制预算时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分解细化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教育领域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主设置单位整体绩效目标、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部内各司局自主设置所管理的部门预算政策和项目的绩效目标。部内有关司局按照财政部要求设置转移支付整体绩效目标,组织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置区域绩效目标或项目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不仅要包括产出、成本,还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绩效指标。预算管理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并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批复下达。

(五)健全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逐步探索建立健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具有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

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要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标准、教育行业标准等相适应,突出结果导向,重点考核实绩。创新评估评价方法,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标杆管理法等,提高绩效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六)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结合预算评审、项目审批等工作,对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重点评估立项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等,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强基建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要件。

(七)做好绩效监控。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跟踪机制,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政策和项目要暂缓或停止预算拨款,督促及时整改落实。

绩效监控工作由各地各单位各司局自主开展。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的,年中开展绩效监控;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以上的,由年度绩效自评代替绩效监控。教育部可根据情况对绩效监控实施情况开展评价。

(八)加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政策和项目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自评,各单位探索开展单位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报送教育部。

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开展单位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九)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对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优先保障,对绩效一般的政策和项目督促改进,对交叉重复、碎片化的政策和项目予以调整,对低效无效的政策和项目调减预算或暂缓安排。

对长期沉淀的财政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有关规定统筹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对预算安排的刚性约束,激发绩效管理的内生动力。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omsoc.cn/27225.html